小智慧国学课堂之中华名人故事第二季观看免费完整版 _ 小智慧国学课堂之中华名人故事第二季完整版免费 - (更新至第64集)
名人故事100字
1.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2.伽罗华生于离巴黎不远的一个小城镇,父亲是学校校长,还当过多年市长。家庭的影响使伽罗华一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1823年,12岁的伽罗华离开双亲到巴黎求学,他不满足呆板的课堂灌输,自己去找最难的数学原著研究,一些老师也给他很大帮助。老师们对他的评价是“只宜在数学的尖端领域里工作”。
3.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岛南端西西里岛的叙拉古。父亲是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阿基米德从小有良好的家庭教养,11岁就被送到当时希腊文化中心的亚历山大城去学习。在这座号称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阅群书,汲取了许多的知识,并且做了欧几里得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的门生,钻研《几何原本》。
4.
16世纪德国数学家鲁道夫,花了毕生精力,把圆周率算到小数后35位,后人称之为鲁 道夫数,他死后别人便把这个数刻到他的墓碑上。 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被誉为生命之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 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我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5.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的冯·诺依曼.众所周知,1946年发明的电子计算机,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进步.鉴于冯·诺依曼在发明电子计算机中所起到关键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誉为计算机之父.1911年一1921年,冯·诺依曼在布达佩斯的卢瑟伦中学读书期间,就崭露头角而深受老师的器重.在费克特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并合作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此时冯·诺依曼还不到18岁.
6.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做为圆周率,这就是古率.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若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 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祖率.
8.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积极思考问题。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9.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老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这一年,高斯9岁。
10.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
华罗庚的故事
1930 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 “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只念过初中。熊庆来惊奇不已,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经典名人故事
经典名人故事(15篇)
经典名人故事1
著名的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了培养自己节制、恬淡、守秩序、果断,俭约、勤勉、真诚、公平、稳健、整洁、宁静、坚贞、谦虚的美德,特为自己制定了一张《美德分类表》,并且每星期预备一本册子,把这十三种美德记录在册,随后画出七行空格。每到晚上,都要做一番自省功苦,如果日间犯了某一过失,就在相应的空格子里记上一个黑点。过了一个星期,再换一本册子。他希望通过常年累月的自我反省,能够消灭这些代表缺点的黑点。
我们不认为每个人都有必要制订富兰克林那样一个分类表,更不认为这是改变不良道德的唯一形式。但我们要效仿富兰克林"慎独"的道德修养方法,在无人监督的时候,在-德育名人小故事
细微之事、意念萌动无人察觉之时,也能自觉地按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实行自我监督。
经典名人故事2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
“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经将你永久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很多的出路吗?”在一次学术报告后,一名记者对数学大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师的脸上充满微笑,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上面四段文字。
3根手指和一个能思维的大脑是霍金身上惟一能动的部件。这个人生的斗士,这个智慧的英雄,除了他超人的意志之外还靠什么?靠的是爱,还靠的是高科技。没有爱他的人的照顾,卢伽雷病是不会让他活到今天的,也许他在生病之初就与世长辞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不能动弹,但可以说话,才得以口述完成他的巨著。我国史学大师陈寅恪的巨著《柳如是别传》和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也都是著者在双目失明或双目视物不清的情况下全凭口述而“写”出来的。
可霍金只有仅仅3根能微弱活动的手指和一双不会说话的眼睛,没有计算机,他怎么去表达他的思想;还能将他的智慧发挥出来吗?没有发达的医学,他仅仅能活动的3根手指如何总能动弹?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持,他微弱的3根手指又如何能产生伟大的学问?成功的喜悦,胜利的光环,常常会令人忘乎所以,但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所以,这个如今完全可以骄傲地面对人生的人,他在回答完那位记者的提问后,又艰难地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经典名人故事3
傅雷打牌掀桌子
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而闻名的傅雷,文学造诣很高,只是脾气有些暴躁。1931年,从巴黎留学归来刚到上海时,傅雷常与友人搓麻将、打桥牌消遣。原本纯粹的娱乐活动,他却非常认真,绝不以打牌“技巧”欺瞒别人,以致他的牌别人都能猜得一清二楚,结果往往十赌九输。为此,傅雷总是大发雷霆,认为输是由于自己愚蠢。别人知道他的脾气,总不愿同他搭档,傅雷只好和妻子朱梅馥搭档。朱梅馥坐到他对面也很紧张,傅雷还不停地呵斥:“怎么能这样出牌?”弄得她更加窘迫。这样打下去,没几轮,傅雷轻则扔下牌不玩,重则把牌桌子都给掀了。朱梅馥既要忍气吞声,又要赔笑脸给朋友道歉。渐渐地,朋友都不愿意同他搓麻将、打桥牌了。傅雷后来也就干脆不打了。
经典名人故事4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1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
当时候正值夏天,四川的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罗素,此情此景使他没有心情观赏峨眉山的奇观,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样热的天气,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
罗素正思考着的时候候,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陪同的人让轿夫停下来休息。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很想去宽慰一下辛苦的轿夫们。
可是,他看到轿夫们坐在一起,拿出烟斗,有说有笑,讲着很开心的事情,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趣味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还给这位大哲学家出了一道智力题:“你能用11画,写出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吗?”罗素承认不能。轿夫笑呵呵地说出答案:“王一、王二。”罗素陡然心生一丝惭愧和自责,我凭什么去宽慰他们?我凭什么认为他们不幸福?
后来,罗素因此得出了一个著名的人生观点: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或苦痛是错误的。
经典名人故事5
蒋经国用人有个习惯,要先看他的老婆, 因为如果太太不像样的话,先生也没办法把事情做好。一次,他去“财政部长”家。当时“台币”的官市汇率是1:25,黑市则是1: 40。在和“财政部长”及其妻子聊天时, 蒋经国突然问部长妻子: “你按哪个汇率汇的?”部长妻子随口回答: “1: 40。”第二天,该部长被撤职。
经典名人故事6
兰姆的点金术
他个子不高,身体单薄,眼中散发出淡淡的忧郁,而他的性格就像他的姓氏——Lamb(羔羊)一样,羞涩、温和。他一生默默无闻,屡遭不幸,然而无论遇到多么大的挫折,他都能用他那特有的点金术化腐朽为神奇,化痛苦为欢乐——他就是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1775-1834)。
兰姆出生于伦敦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法学院执事的助手兼仆人。执事家中有个小型图书馆,常和父亲到执事家玩耍的小兰姆得到执事的许可后,自幼便读遍了执事家的全部藏书。这是兰姆的第一个人生点金术:他用自己的勤奋好学,将一个出身贫穷、没有机会读书的懵懂少年,点化成了博览群书的青年才俊。
由于家庭贫困,兰姆14岁便不得不辍学谋生,先是在伦敦南海公司工作了几个月,然后在东印度公司工作。尽管工作兢兢业业,但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做个整天和账目打交道的小职员,于是幻想着能用手中的那支鹅毛笔点石成金,改变命运。他每天在下班路上,便开始构思,有时走着走着便撞到了树上,但一首诗歌或是一篇随笔,便在这撞击中诞生了。
就在兰姆深深地沉浸于作家梦之际,1792年,父亲的雇主——那位可敬的执事去世,父亲随之失去了工作。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不幸,4年后,年长他10岁的姐姐玛利遗传的疯病发作,竟用刀子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这一年,兰姆2l岁,正是一个满怀抱负的年轻人向自己的理想冲刺的最宝贵时光。
为了赡养父亲、照顾姐姐,兰姆把家庭重担全都挑在了肩上。父亲去世后,姐弟二人更加相依为命。因为要养活姐姐,兰姆专业作家的梦想破灭了,但业余创作仍在继续。与此同时,他还鼓励姐姐和他一起写作。玛利不犯病时,一起读书、写作成了他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现在已成为全世界莎剧初学者必读的入门书。
1825年,兰姆从供职了36年的东印度公司退休。这一年,他50岁。劳碌了一辈子,现在有时间安心创作了,但上帝似乎故意和他过不去,由于身体状况日益恶化,退休仅仅9年后,他便离开了人世。临死的时候,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姐姐还活着,这意味着他照顾了一辈子的疯姐姐不知将如何度过余生。
为了照顾姐姐,兰姆终身未婚。他终生都在繁琐的工作和家庭的重负之间奔波,但仍坚持写下了包括诗歌、剧本、莎剧论文、美术评论等大量优秀作品,而他的《伊利亚随笔》更是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以历久弥新的姿态展现在后世读者面前,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屈指可数的经典随笔集之一。
兰姆笔下的主人公全部是一群和他一样的“小人物”,那些与他同时代的作家不屑涉猎的小职员、乞丐甚至小偷,经过他风趣、幽默的描写,立即变得生动起来。如果说兰姆拥有一支化腐朽为神奇的鹅毛笔让我们羡慕的话,那么他那化痛苦为欢乐的人生点金术,则不得不让我们感叹了:尽管兰姆最有资格倾诉命运对他的不公,但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他的随笔中,你竟然找不到一滴眼泪,看不到他对生活的一丝抱怨。
那么,兰姆是如何拥有这种点石成金的能力的呢?或许,我们可以从他致好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伦敦所有的大街小巷全是纯金铺成的——至少说,我懂得一种点金术,能够点伦敦的泥成金,那就是爱在人群中过活的心。”其实,兰姆的点金术并不复杂,那就是“爱”。这种能力也并非兰姆所特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它。
经典名人故事7
这个故事发生在唐代。一年暮春,在长安郊外一座叫做“永穆观”的尼姑庵里,忽然住进了一位风度翩翩的少年男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故事得先从少年的身份说起。他叫杨志,从小喜欢音乐,尤其善弹琵琶,十五岁时,就蜚声长安。但他不以此为满足,总是虚心地向琵琶高手们求教。
杨志有个姑姑,本是宫廷里的一名乐工,琵琶弹得极好。后因年迈体衰告老离宫,居住在长安城内的一条小巷里。杨志自然不会放过向姑姑求教的机会。可是,姑姑的脾气十分古怪,从来不把技艺传人,就连亲骨肉也不例外。杨志去了几次,都吃了闭门羹。后来,姑姑为避免杨志的纠缠,索性搬到离城二十多里的“永穆观”里隐居起来。她满以为从此可以清心了,哪知时隔不久,杨志竟然说服了“永穆观”里的主事尼姑,在庵里悄悄住了下来。
每逢姑姑弹响琵琶的时候,他就轻手轻脚走到姑姑住室的窗口,一边倾听着珠落玉盘似的优美乐声,一边从窗孔里细看姑姑的各种指法。直到姑姑放下琵琶要睡觉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小屋,抱着琵琶练习起来。为了不致暴露秘密,他拆除了琵琶上的四根弦,换上不易出声的细绳,弹啊,弹啊,常常弹到公鸡高啼,东方发白。
不知不觉,一个月过去了。一天清早,杨志抱着琵琶径自走进姑姑的住室。姑姑一见,只当他又是来纠缠求教的,脸上马上露出不悦之色。可杨志二话不说,往一条凳上一坐,就弹起曲子来。
姑姑听见侄儿弹的都是自己常弹的曲子,弹奏的风格也跟自己相似,大为惊讶,忙问杨志是怎样学来的。杨志便把事情的始末一一告诉了姑姑。听着听着,姑姑眼眶里闪出了泪花,她内疚地说:“好侄儿,从今天起,姑姑就收下你作徒弟了!”
杨志遂了心愿,笑逐颜开,当即抱着琵琶向姑姑连连施礼……
经典名人故事8
美国哈佛大学名教授凯屈莱奇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有一次他在讲坛上教授莎士比亚课程不留意一脚踏空,跌到讲坛下面.他站起身来,气势巍峨对那些学生说:此时教了四十年书,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听众一样的水平!
经典名人故事9
20xx年8月29日,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结束了对南京的访问。作为国家的领导人的默克尔总理没有入住酒店顶层400多平方米的总统套房,而是与商务客人一样,住进了面积70多平方米的普通套房。早在一个多月前,德国方面就来酒店考察过,但总理认为,带有双卧室、客厅、书房、会议室和干蒸设施卫生间的总统套房太过奢华,普通套房设施已经很完善了,完全可以满足需要。
早餐时候,默克尔总理婉言谢绝去专门为其准备的私密性强的索菲特会所的邀请,和一般住店客人一样到7楼西餐厅用餐。她没进VIP包间,而是和随行的德国工作人员一道在大厅吃自助早餐,像个普通人一样自己取食物。在取一种燕麦面包时候,默克尔不小心将一片面包落到了地上。按照惯例,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帮客人捡起来换一个,而默克尔却拒绝了服务人员,自己欠身捡起掉在地上的那片面包,仔细地拭了一下灰尘就直接放进了自己的餐盘里。默克尔的早餐很简单,煎鸡蛋卷、奶酪饼、西瓜、面包,也包括掉到地上的那片面包。
经典名人故事10
红军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等30多人前沿察看地形,传令兵手执红旗边跑边喊让路。只有一个战士坐着不动。彭德怀见人挡路便喊了几句。战士站起来朝彭总就是两拳。彭总让过他匆匆赶路。事后,传令兵捆来那个战士见彭总。彭总立即让他回去战士自知闯祸,心里害怕,见彭总毫不在意,深受感动,后来逢人就说:“总指挥真是度量宽宏呀!
经典名人故事11
列夫·托尔斯泰在青年时期,曾有过一段放荡的生活,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贪玩、赌博。但不久,他立即醒悟。他认为,自己的放荡行为等同于禽兽,对自己十分不满。他又把错误的原因详细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共有8点:1、缺乏刚毅力;2、自己欺骗自己;3、有少年轻浮之风4、不谦逊;5、脾气太躁;6、生活太放纵;7、模仿性太强;8、缺乏反省。这一次反省,好像一个霹雳打在他的身上。他决心结束放荡生活,改正不良习惯,于是跟他哥哥尼古拉来到高加索,在炮兵队里当一个下级军官,并迈上文学创作之路。
教育意义:把自己的缺点一一罗列出来,就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失为一种改变缺点的好方法。只要下定决心,连有那么多缺点的托尔斯泰也能改邪归正,还有什么不能改变呢?这种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行为值得我们尊敬。
适用话题:内省、青春、改变
经典名人故事12
一位少妇同他的新婚丈夫坐在运货马车的高高的前座上,向美国北部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僻角落驰去。这正是12月里寒冷的一天。“我想天气一定会好起来的。”萨勒对丈夫汤姆说道。她无论看什么事情,总乐意往好的一面去想。
就在前一天,汤姆骑着马风尘仆仆地来到肯塔基州伊丽莎白城,萨勒就住在这里。他是从北部荒原他的农场专程赶未的。两人一见面,汤姆就直截了当地对她表明了来意:“萨勒,咱们从小就在一起长大,彼此非常了解,我想不用多说什么。我是来向你求婚的。你失去了丈夫,我也失去了妻子,如果你愿意,咱们明天就结婚吧。”
租来的马车上载满了萨勒大大小小的箱子和家具,以致于她的3个孩子几乎没有地方坐了。汤姆也有两个孩子,但他来之前并没有告诉他们,此行将带回去一个新母亲。一想到这儿,萨勒那蓝灰色的眼睛里不禁满含忧虑。
马车乘木筏渡过俄亥俄河,进入印第安纳州,终于到达了座落在小河边的一座木屋前。这小舍既无窗户,也没有门板,门口只遮盖着一张鹿皮。屋舍四周的树木已被砍伐干净,辟为农场。
随着汤姆的呼唤,一个小男孩从屋里跑了出来。他看上去面黄肌瘦,衣衫很脏,鹿皮裤子也扯破了。但是闪烁在这孩子眼睛中的神采立刻吸引住了萨勒。她跳下车,张开双臂把孩子紧紧地抱起来。
“你好啊,阿贝·林肯!”她亲切地说,“我想咱们会成为好朋友的。”
经典名人故事13
冯玉祥送“礼”
1928年的一天,当时的南京市市长刘纪文大摆婚宴,家门前车水马龙,贺喜的人络绎不绝,各种礼物堆成了山。这时,当差的人禀报:“冯玉祥的礼物到了。”刘纪文一听,顿时眉开眼笑,他知道,冯玉祥从来不给当官的人送礼。当初他给冯玉祥送喜帖时,冯玉祥只是不冷不热地说:“我从来不嗜烟酒,不过你是南京城的父母官,大喜之日,我一定送点儿薄礼。”
刘纪文当时认为冯玉祥只是客套,没想到真的送了礼,这面子确实不小。于是,他高声宣布把礼物拿进来,当众打开。在座的宾客听说冯玉祥送了礼,觉得很稀罕,都等着看个究竟。礼物拿来,是一个红布包着的木盒子,盒子里是一摞厚厚的纸。再仔细一看,这些纸原来都是南京市民告状申冤的状子。刘纪文看到这里,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经典名人故事14
国学大师熊十力在北大任教期间,几位同事组织了一个“八不会”,即入会者必须遵守八条戒规:不抽烟、不喝酒、不嫖、不赌、不吸毒、不做官、不贪财、不阿谀。 同事们认为熊十力安贫乐道,一心求学,是“八不会”的当然人选,便邀请熊十力参加。 熊十力却说: “你们 ‘八不’还要搞个组织,这是结党营私。我要来个 ‘九不’ ,加个‘不要组织’ 。”他的“九不”就是不参加这个“八不会”。
经典名人故事15
随着古龙名气的与日俱增,他的小说越来越炙手可热。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开始效仿他,甚至有人开始冒充古龙的名字写小说。
当朋友拿着盗版书找到古龙时,一向争强好胜的他却没有生气,反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朋友按耐不住了,问他为什么不追究。
古龙微笑着说:“这本小说的风格,我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我也非常反感这些抄袭、模仿、假用笔名的龌龊行为。可我知道这个作者,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不过是以此来糊口罢了。如果我去举报他,那他全家人都可能饿肚子,得饶人处且饶人。”朋友听完他的话,唏嘘不已。古龙最后也真的没有再追究这件事情。
古龙的争,不是莽夫之争,而是血性之争,为自身尊严而争,为民族荣誉而争;古龙的让,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心怀博爱,不计小利,为更多有才情有抱负的人提供机会,更加让人佩服。
人生一世,如苍鹰翱翔。血性与宽容,就是苍鹰的两只翅膀——不争,不足以立世;不让,不足以成功。懂得争与让的真谛,才让古龙一生翱翔苍穹。
编后语:宽容的心对待身边的人,多一份宽容,便多一份幸福。
;
急!!!名人故事(详细)
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御厨的女儿。贝多芬生长的年代,正是约瑟夫二 世实行开明专制的时期,波恩的统治者也实行了一些改良的措施。波恩成了当时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地之一。贝多芬的幼年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但是,贝多芬童年很不幸福,嗜酒成癖的父亲败坏了家业,他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 树,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也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他不只强 迫孩子练琴,而且常常夜半三更酗酒回家后把孩子从熟睡中拖起来拉琴,不满八岁的贝多芬被强迫在寇恩的听众面前表演、卖艺,十一岁的贝多芬就开始在剧院的乐队里工作。这种严酷的童 年生活,使贝多芬很早就走上了独立的以音乐谋生的道路,同时 也就养成了他坚毅倔强的性格。
从1781年起,贝多芬在剧院工作的同时,跟乐队指挥奈弗学习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和作曲法。奈弗是位很有修养、倾向于启蒙运动的作曲家.指挥家,他对发展德国的民族歌剧、清唱剧都曾有过贡献。贝多芬通过向这位老师学习,认识到学习德国 民族音乐传统的重要,并在奈弗的引导下也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对德国当时的进步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但贝多芬并未被艰难困苦的适遇所屈服,他设法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他醉心于诵读和研究古代神话、希腊文和拉丁文的古典文学,他对莎士比亚、席勒、歌德等人的作品非常喜爱。他虽然没有莫扎特的早熟天赋,也没有莫扎特优越的学习条件,而他那孜孜不倦的自学所取得的成就,是他所有的前辈都不及的。
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莱茵河流域进步的反封建运动,对贝多芬的思想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逐渐把追求自由、平等.博爱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1790年他创作的大合唱《约瑟 夫二世之死》,把约瑟夫二世当做人民的救世主来赞颂,这一方面表现出他对共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贝多芬早年对改良主义的不合实际的幻想。这部作品也是贝多芬把声乐和交响乐溶为一体的最早尝试。
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他起先是以一位天才的青年钢琴家出入维也纳的贵族门庭,并受到贵族们的热情接待和保护,他也曾一度产生过对上流社会的幻 想。但是,贝多芬所处的时代毕竟与海顿,莫扎特的时代不同,时代赋予贝多芬更成熟的资产阶级自觉性和个人的自信和自尊。因而他一开始就不甘愿做贵族门的奴仆,而是要与贵族们有平等的地位。后来贝多芬渐渐发现自己的资产阶级理想和当时的封建 社会有着很大的矛盾,再加上他1796年开始面临耳聋的威胁,使贝多芬很快增长起一种对现实不满,对个人命运反抗的思想感情。
1797年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对一个音乐家说来,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恶魔限制了作曲家同外界的交往,妨碍了他的钢琴演奏,他不得不放弃演出,而长期隐居在维也纳乡村。
从1800年起,贝多芬在创作上很自然地逐渐 脱开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力求创造自己的艺术风格,追求新的理想。他于 1803年完成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了他在创作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熟时期。他这一时期的创作力极 为旺盛,表现出巨人般的工作能力,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作品。贝多芬成熟时期作品的基本思想逻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在这一时期中逐步得到确立,英雄性、群众性的交响乐新风格形 成了,革命的内容、戏剧性的交响乐发展手法、形式上的各种重 大革新等等,在这一时期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在他后半生三十年生涯的耳聋状态中创作的。
1815一1819年是贝多芬经历的四年危机时期。当时,欧洲陷入了反动的封建复辟时期,资产阶级的革命力量遭到扼杀,黑暗笼罩着欧洲大陆。这个时期贝多芬的思想较为复杂,他的自信和坚定被失望和动摇所袭扰;创作上的英雄风格向抒情性风格转变;作品很少,大部分时间花在收集、探索和改编欧洲各国的民 歌上。这充分说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共和主义者是有其历史局限的。然而,贝多芬最后终于从沉默中挣扎出来,度过了他的危机 时期。从1819年起,贝多芬重又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反封建的 斗争中来。此时他创作的五首钢琴奏鸣曲、五首弦乐四重奏,乃至他创作中最伟大的《第九交响曲》(《合唱交响曲》)等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意义。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 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据说在他临终的一刻,暴雨雷电交加, 贝多芬举起干枯的手臂向天空作最后的奋击。这种生命不息战斗 不止的精神,全部贯注在他那些不朽的巨作中。
贝多芬是人类艺术上最伟大的创造者之一。他一方面有着卓越的音乐天斌、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另一方面他那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产生的崇高思想,形成他作为一个音乐家的特殊品质。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特别在他的九部交响曲中,反映了那个时代伟大的人民运动和最进步的思想。他以时代和个人的命运为题,通过深刻的哲理和感人的艺术形象相结合,写出了一系列交响乐作品,表现了从斗争到胜利、从黑暗到光明、从苦难到快乐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精神历程,他的九首交响曲象珍珠一样永远闪闪发光。
通过对贝多芬九首交响曲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其中四首(即第三.五、六,九首)标题性交响曲的剖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贝多芬全部创作的基本面貌和他那伟大而纯真的思想,而且可以了解到交响乐创作上的重大革新,可以看到交响乐是如何从海顿、莫扎特时代过渡到以舒柏特、门德尔逊为代表的新发展时期。早在贝多芬在世时他就已被公认是具有世界意义的音乐家, 他既是伟大的古典作曲家,又以浪漫派的先驱而载入史册。
本文链接:http://www.yhdjh.com/post/202305/80.html
大家都在看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